九千岁[重生]_九千岁[重生] 第52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九千岁[重生] 第52节 (第3/3页)

粒无收,不少农户成了流民。这本也是正常,这些年光景不好,山东不是旱灾就是洪涝,朝廷早有防备,各地粮仓里都存有备灾粮,在碰上灾年时便开仓放粮,赈济灾民,好歹能让百姓活下去。
  可不正常的是,赵霖一路行去,发现各州府根本没有开仓放粮。受灾的百姓无食果腹,只能啃树皮,食草根。
  赵霖将沿途所见写在密信中,本想探听清楚之后便送回望京。但没想到他信还没写好,便听说蒲台有人反了。
  据说一开始因为是黄河泥沙淤堵,影响了运河船只往来,当地官员便自各州府征发民夫去清理河道。可山东百姓刚经过旱灾蝗灾,饥荒未解,又遭强征。走投无路之下,干脆便反了。
  蒲台最初参与反叛的流民不过两千人,他们冲进了官署和粮仓,大肆劫掠。当地的卫所得知消息后派兵镇压,却遭遇大败。
  打了胜仗的流民们趁势而起,往青州益都方向逃窜,最后占据了地势险要的卸石寨,竖了红白旗,自称“红英军”,打出旗号,要“毁官衙,烧仓库”。
  山东巡抚镇压不力,怕朝廷怪罪。将消息瞒下不报,又命青州卫再次派兵,名为招安,实为镇压。
  结果那流民首狡诈。识破了计谋。将计就计灭了青州卫三千兵马。
  接连两场大胜,叫红英军名声大噪,青州以东,更多的百姓都加入了起义军。
  眼见着山东乱成了一锅粥,实在压不下去了,山东巡抚才派人才送了急奏。
  赵霖赶回望京时恰在官道上遇上山东出来的信使,与对方一道抵京。抵京之后信使去了通政司衙门递折子,他则立即赶回了东宫报信。
  殷承玉攥紧了密报,满面怒色:“都是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东西!”
  疙瘩瘟之危刚解,山东又有流民起义。
  一桩接着一桩,竟没个太平时候。
  恼怒归恼怒,事情还需解决。殷承玉当即命人召了内阁大臣入宫商议。
  此时山东巡抚的急奏已经经了通政司,送到了内阁去。
  弘仁殿里,内阁学士再度齐聚一堂。
  山东巡抚的急奏就摆在桌案上,几位大学士为之争论不休。
  次辅邵添道:“乱臣贼子得而诛之,绝不能姑息!”
  “你说的容易,山西和直隶刚遭大疫,钱粮都用来赈灾了,若是朝廷派兵镇压,将士粮饷从哪里来?真要打起来,山东的灾民又要如何?起义军还未成气候,不如招安!”虞淮安年纪虽然大了,但他身兼户部尚书之职,和那些讨债一般的官员为了银子吵惯了,半点瞧不出年老气衰的模样:“你要派兵也成,别找户部要银子!”
  “前些日子不才有一批赃银入了国库?”
  邵添当然不肯,他管着兵部,年年都为要军饷和户部扯皮。那拨出来的雪花银,可关系着他的腰包。户部不拨军饷,不就是要从他的腰包里掏银子?
  两人一个首辅,一个次辅,为了派兵镇压还是招安争得面红耳热,互不相让。
  更还有另外三位大学士各自站队声援,弘仁殿一时间比菜市场还要吵闹些。
  殷承玉听了半晌,沉声道:“山东接连遭受大灾,若再起祸事。百姓恐无活路。不若先礼后兵,若是招安不成,再派兵镇压不迟。”
  两边各有道理,再怎么争也争不出个长短来。
  不如采取折中的法子。
  只是招安的人选,却又犯了难。
  就在朝堂上为此争论数日仍未有定论之时,二皇子殷承璋带着隆丰帝的旨意赶回了望京。
  山东动乱,隆丰帝亦已得知消息,特命二皇子殷承璋为总兵官,安远侯徐惠为副总兵官,带五千禁军前往山东剿灭起义军。
  殷承璋宣读完旨意,目带挑衅的看着殷承玉。
  殷承玉面沉如水,一言不发地回了慈庆宫。
  如今山东满目疮痍,若是再起战事,当地百姓恐怕更没了活路。到时候不想反的,只怕也要跟着反了。
  可不论是独断的隆丰帝还是妄自尊大的殷承璋,哪个都听不进他的话。在他们眼里,几十万的百姓,远比不上握在手中的权势。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